魔都100> 人物

聆听非遗传承人的故事——半生缘起,百年匠心

图:徐永良先生,2021年1月6日拍摄于龙凤旗袍制作车间

受访嘉宾:徐永良,1965年5月生于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旗袍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徐永良出生于裁缝世家,父亲为龙凤服装店工人,儿时的他经常在龙凤车间学习和帮工,1982年进入政协服装设计职业学校学习,1985年进入上海龙凤中式服装店从事中式服装制作工作,师从龙凤第二代传承人归顺元,曾为多位国家领导人和明星缝制旗袍和中式礼服。三十多年来,徐永良不断挖掘整理传统中式服装和旗袍制作的精湛技艺,结合时代进行创新改良,推出“真丝高档绣花”系列等多个服饰系列,研制出300余种花色盘扣,把这一旗袍配件发展到工艺美术品的地位。

缘起幼时,半生心血为龙凤

我和龙凤的结缘非常早,在我还很小的时候,这一段缘分就已经开始了。龙凤服装店的前身其实是当时的5家民营企业,分别是钱立昌、阎凤记、朱顺兴、美昌和范永兴。我的父亲就是从事裁缝这一个行业的,解放以前,他和一帮常熟人在其中一家企业钱立昌里做工,解放以后公私合营,这5家企业就组建成了现在的龙凤服装店,我的父亲也就成了龙凤的员工。

因为父亲一直都在从事这个行业,所以小的时候我就一直跟在父亲身边,他在做我在看,一点点耳濡目染。龙凤很早以前的工厂间设在了石门一路,也就是南京路附近,那个时候我除了读书,就是放学以后到工厂间看大人们做旗袍,渐渐地,我也喜欢上了旗袍。

我最开始喜欢上的是旗袍的盘扣,当时觉得它非常有趣。我那个时候小,还在读书,天天到工厂间去,老师傅就教我做盘扣,后来弄着弄着,他们发觉我做得挺不错的,就像上海老话所说的——“天生裁缝的料”。中学毕业以后,我就进入了服装学院,开始专门学做服装。那个时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子女顶替父母工作的情况很多,一般都是家里父亲母亲做什么,小孩就做什么,和现在的市场经济完全不同,毕业之后,我也是顶替父亲的工作进入了龙凤服装店。就这样,我和龙凤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在龙凤一开始是从学徒做起,做学徒首先要掌握的就是手工。龙凤对手工的要求有一个标准,那就是“一寸九针”,在做衣服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地方,手工缝制一寸的长度里都必须要有均匀的九针,这需要不断的摸索和练习,等到你闭着眼睛都可以缝出一寸九针的时候,那你的功夫就到位了。除此之外,做衣服时拿针的手不会出汗也是功夫到位的表现。学徒刚刚学做衣服的时候,拿针的手是很容易出汗的,针那么细小一根,一出汗,它就会黏在手上,针头不能很顺滑地穿过布料,如果你的手不出汗的话,缝制过程中针是很顺滑的。所以说,手工虽小,这里面的功夫却是很深的,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到位,实际上这也是龙凤能一直坚持到现在的原因。这些细节和工艺保证了我们产品的质量,让龙凤一直生存到现在,要是这些东西全都丢了,那衣服一定是做不好的。

我是1985年进入龙凤的,从20岁一直做到现在,不算学校时期,我已经在龙凤工作35年了。其实,我在20岁之前就已经开始做服装了,算上在学校里做的2年,我接触服装已经37年,要是算上小时候的经历,那就有40多年了。我当初是15岁左右就开始接触服装制作,学习服装制作这件事,越是年轻,学得就越快也越好,到了我现在这个岁数,做衣服靠的更多是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经验了。

匠心制造,百年工艺永传承

龙凤现在的旗袍一直还在坚持手工制作,而且主要以量身定制为主。我们的旗袍是不做现货的,店里只有一件样衣,一般是中码,顾客要是能穿上可以直接带走,但如果要和自己的身体相称,那就需要量身定制。在龙凤,量尺寸是很有讲究的,需要测量人体36个部位的尺寸,通过量尺寸和试样让旗袍尽可能地合身和漂亮,做到现在几十年了,龙凤还一直坚持着量身定制。

龙凤旗袍制作技艺中最有名的,就是“镶、嵌、滚、宕、镂、雕、盘、绣”这八大工艺,每一道工艺都有它的特点特色。就拿办公室的这件衣服(见右图)来说,黑色布料镂空的图案使用的就是“镂雕”技艺,门襟上雕的是龙,口袋上雕的是凤,全是手工制作,用工具一点点刻出来的。这件衣服是老古董了,是我师傅以前做的,当时做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这种镂雕现在已经没有人做了,一是因为成本高,二是因为客人也不太喜欢这种样式了,一般都是在工艺展示时才会做这样的镂雕,现在主要都是做一些比较简单的镂雕,比如如意头之类的,用于小范围的装饰。

图:徐永良师傅用样衣展示八大工艺中的镂雕

我们再接着说回八大工艺,八大工艺里的“镶”是为了让旗袍的花型图案更加丰富,用另外一块颜色的布料裁剪成条状镶在旗袍上面,让图案更有层次感。“嵌”一般是结合旗袍和镶上去的布料的颜色以及图案,用特制的布料熨烫成条状,缝在两者的边缘之间。“滚”就是在旗袍的领口、袖口这些地方进行缝制,这样做既好看又不会毛边。“宕”就是用色彩反差比较大的布料裁剪成波浪型,缝在领口下方至袖口上方的胸口处,让旗袍更具美感。

“盘”就是衣服上的盘扣,盘扣工艺学起来是很繁琐的。盘扣有衣服上的盘扣,也有工艺扣,学徒们平时做的时候会有一个小的图纸,把它描下来了以后跟着做。老师傅们做常规的扣子是不需要图纸的,都熟练掌握,烂熟于心了,只有大型的盘扣才需要图纸,大型的盘扣做起来就比较复杂。

盘扣一般采用12厘米到16厘米的真丝,不过也不一定使用真丝,选材是根据衣服滚边开线的材料颜色来选的,要跟衣服协调起来。真丝的盘扣看上去比较光滑,但是这种盘扣你只能看,放在衣服上使用的时候只能轻轻地扣,千万不能水洗,很容易走形。实心的盘扣就不要紧,是可以水洗的,实用性比较强。

“绣”其实就是刺绣,刺绣很花时间,局部绣大概要十几二十天,满身绣可能就要几个月,旗袍上的刺绣都是专门有人来做的。刺绣里面也是有很多讲究,刺绣用的线配色越多,层次感就越强,花的功夫也越深,同样一朵花,配5个色肯定比配3个色要好看,配6个色还要更好看,它的颜色会一点点从浅到深过渡。很多客人可能不懂,也没有仔细看,其实刺绣的针脚越短,你的人工花的就越多,要是针脚放长一点,人工就会省下很多。

龙凤的这些服装都是真丝面料,高端的丝绸历来很贵。在旧上海的时候,丝绸一般只有富人才穿得起,老百姓穿的都是自己家织布机织出来的棉布。我是常熟人,我母亲以前也是自己手工织棉布,就是那种老布,拼起来以后做衣服。很多人都说旗袍贵,但是没办法,丝绸本身就很贵,人工也很贵。我父亲从前做一件丝绸衣服要3个大洋,民国初年1个大洋能买到50斤左右的大米,普通人是很难拿得出来的。龙凤旗袍的一些工序和工艺只有人工才能去完成,刺绣是手工在做,衣服也是手工在做,还要为客人量身定制,这就需要花很长时间,机器是取代不了的。

久经岁月,历史浮沉中前进

龙凤旗袍从1936年建立到现在,已经快90年历史了,它其实还可以追溯到1936年之前。上海开埠以后,前面提到的龙凤前身五家店就已经有了,以前叫苏广成衣铺。

为什么叫苏广成衣铺呢?因为以前做中式服装的很多都是江苏人,在这五家店里,有苏州人、常熟人、无锡人、常州人,都是江苏的。那么为什么这么多江苏人做衣服呢?因为江苏人做出来的衣服工细,苏州又是很有名的刺绣之乡,这帮人继承了这些手工艺,而且一直都在做这个,做出来的衣服越做越好,越做越精细,所以开店的都是苏锡常一带的人。此外在上海还有一帮广东人做衣服,广东人做老布的比较多,广东离香港比较近,他们的客户一般是香港过来的。五家店中有一家就是广东人开的,是做棉布一类的衣服,比如布旗袍和布外套。那个时候就这两个地方的人做衣服,江苏人和广东人,所以就叫苏广成衣铺。

解放以前苏广成衣铺生意很好,解放以后,旗袍没有人穿了,服饰改变了,从前做旗袍的裁缝很多也改行或者远走他乡,没生意,就没法生存下去。有一些人就去到了台湾,有一些去到了香港,还有一些去到了美国。

解放前,来店里做衣服的很多都是富家太太、小姐,有钱人家走了之后,把裁缝也一起带走了。台湾歌星邓丽君就喜欢穿旗袍,为她做衣服的很多师傅都是当年从上海到台湾、香港去的,现在那些师傅都去世了。我父亲也是去香港然后回来的,在那边生活不习惯,龙凤有很多师傅都去过香港做衣服,但是很多人在上海有家室,那边气候也不太适应,大家又都回来了。

解放以后,旗袍开始一点点不做了,这一时期,龙凤也有一段艰辛的历史可讲。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除四旧”,旗袍首当其中,一律都不做了,那么龙凤的这些技艺怎么传承下来的呢?通过做一样东西保留下来的,那就是棉袄。

在棉袄上面,八大工艺都有保留。以前上海人家的小姑娘结婚,棉袄是每家必备的嫁妆,无论多困难总归要有的,所以店里棉袄生意好得不得了,都来不及做,也正是因为这个棉袄,把工艺都保存了下来。要是棉袄也不做了,比如龙凤以前有一段时间专门做裤子,裤子和中式服装制作是完全不相关的,那这个技艺就要失传了,那现在的师傅差不多一个都不会做了,还有谁知道什么叫“镶、嵌、滚、宕、镂、雕、盘、绣”。

后来到了改革开放,在九十年代前后又开始做起了旗袍。什么人带动了旗袍呢?其实就是来大陆经商的台湾、香港的富人,还有新加坡、美国这些地方回国的华侨,这些人对旗袍还是有需求的。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唯一能做旗袍的就龙凤一家,所以我们那个时候生意很好,做件衣服就要三四个月。我们那个时候做衣服便宜,就几十块钱加工费,做件衣服50块钱左右,从境外回来的这些人觉得很便宜,他们来大陆一次一个人就做五六件。但是,这些爱好中式服装的老太太,到现在基本都没有了,都已经去世了。旗袍市场没有培养好下一代的年轻人,他们穿衣打扮相对比较西化,这样市场会慢慢消失掉。所以,从小教育培养民族服装,还有民族工艺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小姑娘穿汉服的倒是挺多,穿旗袍的人很少。旗袍一个是比较要求身材,第二个是活动量不够。旗袍是很优雅的,穿起来就不可以乱蹦乱跳,谈吐都要有讲究,你的日常动作和旗袍完全分不开。喜欢旗袍的小姑娘比较少,现在主要还是一些老客户,参加会议、小孩结婚、同学聚会,一些重要的特定场合要穿旗袍,会专门来店里定做。

价格其实也是影响旗袍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据我所知,其实全中国有很多女性都是喜欢穿旗袍的,但是价格太高了,所以旗袍的市场份额不断被挤掉了。当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是有这样一部分人,他们注重品质,注重工艺,注重版型,会到龙凤来尝试一下。

创新发展,坚守传统育新花

龙凤旗袍不是以做时装为主,它的定位是传统服装,是以高级定制和传统为主,但是也会结合现在的市场潮流。如果一直没有创新发展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们也对旗袍做了一些适当的改良,但是不能改得太多,要在旗袍的基础上保留百分之八十的样子。

我们可以对传统旗袍进行一些轻微的改动,比如说传统的旗袍是两块,分割线很少,那么现在分割线做得多一点;比如以前中式服装都是平肩的、连袖的,那么现在做了装袖的、偏袖的、包袖的,在袖子上做了很大的花头;包括旗袍上的拉链也可以改良,很多人觉得后面的拉链不舒服,一个人拉不上,大开襟的扣子又太多太麻烦,那么就做成侧面的,我们都可以根据客人的需求尽量去修改。

其实,现在最流行、改变较大的东西,我们龙凤是不大好做的。因为很多人穿旗袍,显得臃肿,要是身材不好,穿了会显胖显肚子。如果要遮肉的话,可以做分体式的,做成两截的连衣裙,上面是旗袍,下面是A字连衣裙的那种款式。但是做这方面的改良可能不太适合龙凤的品牌定位,改良太大了。我们也与时俱进,打算请设计师过来共同谋划谋划,在现有的基础上稍微修改,不要太多,太多反而跟品牌不太相配。我们店里改良的衣服还是蛮多的,但是很多客人来我们这里不是来穿改良的旗袍,就是想要原汁原味的旗袍。要论改良,很多网上的旗袍也不差,人家走在市场的最前端,今年流行什么他们马上设计什么,更新换代特别快,所以龙凤要坚持自己的定位,保持大部分传统,注重细节和品质。

龙凤实际上体量很小,只能做一点吃一点,如果要做大规模的,那在销售方面和产品推广方面要投入很大,投入的资金不是一两百万的事情,我们始终都没能力去做。所以龙凤的发展只能从现有角度来看,在品质上去做发展,在产品上动脑筋,保持传统的一些东西,适当做一些改良,让消费者看到龙凤的坚守和变化,既不离开传统旗袍的元素,又能推陈出新。旗袍穿出去要不是很扎眼,分割线做得多一点,把女人的腰线做出来,尽量不显胖。显胖实际上是和采用的面料有关系,真丝面料很容易显胖,身材比较胖的顾客一定要用稍微哑光、摸上去有一点质感的面料,不要用那种垂感很好的面料。我们从面料方面动动脑筋,然后从款式方面下点功夫,不需要量很大,让想穿旗袍的微胖人士也有一个选择。

我们一直在倡导保持传统的东西不要丢,在传统这一块上,如果八大工艺做得不好,就缺乏了核心竞争力,也就没法跟人家比了,所以一定要坚守传统,把质量做好,要有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

懂服装的人都知道,工艺实际上是藏在后面的,版型在前,工艺在后。小姑娘去买一件衣服,最先觉得的肯定是“这件衣服真好看”,这个“好看”其实指的就是这件衣服的版型,觉得版型不错之后,然后才会说“你看这做工可以吧”,所以服装是先看型再看工。所以服装版型要好,要做到这样动动那样动动都蛮舒服的,很多穿上旗袍的人其实活动是不自由的,只能用来拍照,像龙凤做出来的衣服是可以动的,做的时候放的量要恰到好处,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放得多了它又会垮下来,这个尺度的把握才见真功夫。

非遗传承,薪火永燃世代传

2010年,“龙凤旗袍制作技艺”被评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早地走上了非遗之路,2012年,我作为企业的传承人,也被评为了国家级第三代传承人。龙凤在申报非遗上做出了很多努力,当时是以制作旗袍的八大工艺去申报国家级非遗的。旗袍从清朝满族旗人的服装演变过来,已经改变了以前宽宽大大的款式,现在的款式绝对是变了,不像以前那么宽大,摆要做得很大很长,脚都看不见,但其中的工艺没变,这些东西一直传承到现在。

龙凤能实现今天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各个部门的支持。作为非遗企业,文化部门对我们的支持相当大,每年都有经费补助,进行扶持。政府部门也知道非遗技艺是纯手工业,做也做不了多少,不能批量生产,所以在宣传方面他们也尽最大的可能帮助我们。其实很多人没有听说过龙凤旗袍,我们一直以为很多人都知道龙凤,但实际上很多人不知道。前面也说到过龙凤体量比较小,在宣传推广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也不多,很多时候都是人家义务来帮非遗技艺进行宣传,文化部、报社、电视台,基本上都不要钱,要是光靠龙凤自己投入,那早就不行了。政府一直大力推荐我们的民族文化,从产品的角度去进行推广,从小培养起大家对旗袍的喜爱和兴趣,虽然不一定指明龙凤的品牌,但只要有100个人喜欢旗袍,总归会有几个人会到龙凤来。

图:学徒在龙凤旗袍制作车间学习技艺

政府的帮助对我们来说是有实质性转变的,尤其前几年,生意都蛮好的,但是2020年不巧遇到了疫情,人口都不流动了,定制服饰行业还是需要一定客流量的。原本旗袍这块市场外地客人比较多,江浙一带、广东、福建,很多顾客慕名而来,特地过来做旗袍,但现在疫情尽量不让走动,这些顾客也就没有了,毕竟旗袍不是必需品,就算有需要也在当地做了。

对于非遗技艺的传承,是需要从学校和年轻人开始的,我也一直在和一些职业学院合作,到学校里给学生开设课程。龙凤有好几个学徒都是从服装技校出来的,我们到学校去辅导以后,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本人比较愿意做这一行。当然,我们也会从中选拔好的苗子,在双方都自愿的情况下,就把他们招进龙凤开始学手艺,老师傅会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做旗袍,这些学徒现在盘扣都已经做得很好了。

现在到龙凤来学手艺的年轻人其实很多,但是基本都做不长,因为学手艺比较辛苦,而且也赚不到钱。我们当然是很想培养年轻人,现在带了好几个学生,但是学出来以后工资不高,手艺人是很苦的,没有哪一个手艺人是发大财的。手艺人都是特别精于技巧,但是没有什么大富豪,像我们这种纯手工的衣服,就只能做那么多,没办法大量生产,就算订单堆在那里,一个月也就只能做那么几件。现在的年轻人面对的选择和诱惑太多,很难像我们过去那样沉下心,花个十几年来学习传统手工。

对于非遗未来的展望,在培养人方面,我希望有更多年轻的爱好者加入我们这个团队,来传承传统的旗袍技艺,在产品方面,我们没有能力去进行宣传推广,我们能做的,就是用心做好产品,保证质量,往更加精益求精的方面去发展。

采访及整理:张杏莲

信息来源/静安区文化馆 静安文旅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www.eschen24.com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综合 作者: 责任编辑:先加

人物篇

老字号篇

建筑篇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