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好上海> 综合

上海不只有武康路、安福路!上海人“兜马路”,要的是原生的社区感

“兜马路”恐怕是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场景,它普通到甚至让人容易忽略。

然而,作为城市的毛细血管,马路历经几十年的自然生长与规划改造,已成为观察和了解城市文化与市井民俗的一扇“窗口”。

上海,不只有武康路、安福路等“网红”马路。一些名不见经传,或是深受本地人热爱的小马路,虽不繁华却很亲民,重要的是提升了片区居民的幸福指数。

这些城市的“毛细血管”,恰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记者近日前往几条小马路进行实地探访,以一个市民的视角,用脚丈量,以挖掘小马路勃勃生机背后的关键密钥。

“碳水一条街”,深藏功与名

在徐汇区嘉陵路,有一条神奇的“碳水一条街”。仅100米长的马路上,开出了20多家小吃店铺,有四五十种“高碳水”品种。

阳春三月,记者来到嘉陵路探访。上午8点,不少店铺前排起了长队。不时听见油条或煎饼下锅的“嗞嗞”声,食物的香味瞬间弥漫开来。各店铺的老板娴熟地摊饼、裹饼、包饭团等,递出去的小食还冒着热气。

说实话,来这里“第一眼”并不会给人留下特别的印象。20多家店铺里没有中华老字号,也没有品牌餐饮店。每家店铺不大,仅两三平方米至六七平方米不等,“朴实”得没有存在感。

然而,颜值不高的“碳水一条街”却极其实用。在这条街上每走两步,就能买到不同的碳水品种,有常见的早餐“四大金刚”、葱油饼、馄饨等小吃,也有羌饼、河南菜馍、馓子等各地特色食物。20多家店铺几乎不重样,各有各的拿手“绝活”。

比如羌饼老店,老板18岁学艺,在上海开店30年,前几年因为杨浦所在区域动迁遂搬往嘉陵路,做的是上海人比较少见的老面羌饼。老面羌饼,顾名思义是用老面发酵的,取代酵母粉,使得羌饼口感外层酥脆、里层松软。羌饼切开后可看见面粉的大气孔,有点像发糕,吃起来更有嚼劲和回弹感。为了追求好口味,老板每天纯手工和面,不用机器代工。

山东杂粮煎饼店铺的“血统”很正宗。经营者是来自山东临沂的“90后”小伙,而小伙的父母正是杂粮煎饼的创始人之一,来自临沂桃峪村。小伙自己就是当地煎饼协会的会长。因为正宗,煎饼申请了专利。记者品尝以后发现,它和上海满大街都有的杂粮煎饼相比,口味更胜一筹,外皮轻薄酥脆,包裹的油条或脆饼吃起来脆脆的,酱料更是他们的一绝。

蟹壳黄店铺的经营者是安徽的一对亲兄弟,哥哥36岁,弟弟34岁。店里只卖蟹壳黄和鲜肉月饼,一天能卖掉2000个左右。传统的蟹壳黄有咸、甜2种口味,这里还有萝卜丝、黑洋酥等口味。

因为广受欢迎,“碳水一条街”的店铺不只做早餐生意,一直延伸到晚市。它的辐射面很广,一条街在方圆几公里都有名气。

记者探访时看见,有阿姨特意让儿子开车,从顾戴路过来捎上几斤羌饼。嘉陵路附近有上海中学、西南模范中学等学校,一些家长在接送孩子时顺便拐到这里买小吃,而孩子毕业离开后,他们仍会定期返回,吃几口熟悉又喜爱的点心。周末时,还有一些人为了这些美味的“碳水”,慕名从郊区赶来。

当地的居民告诉记者:“有了这条街,阿拉幸福感满满。”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www.eschen24.com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梦想天空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