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繁花》大结局宝总变回阿宝,第一代“大户室”里的人如何消失

  《繁花》大结局了。黄河路上人散尽,宝总又变回了阿宝。

  靠着认购证发家的阿宝,见证了大户室、股市大战、强行并购、公司上市等历史,是第一代炒股大户的缩影。他们乘着改革的东风而起,又在股市的沉浮中逐渐隐身。

  “阿宝们”功成身退,有市场发展的内在逻辑使然。从今回头望,《繁花》提到的片刻细节,串起来的就是一部上海滩炒股大户的沉浮史。

  大户崛起:百年一遇的暴富神话

  要回答第一代炒股大户是如何消亡的,就要来看看他们是怎样出现的。剧中的阿宝,是靠认购证完成了财富积累。

  认购证是那个年代中国股民的独家记忆。当年,随着上海股市逐渐火热,想要购买股票的人越来越多,甚至出现了因排队人数太多而踩踏情况。混乱的秩序给管理层敲响了警钟,主管单位决定先发认购证,凭证摇号,中签者才具备认购指定股票的资格,中国的股票认购证应运而生。

  1992年元月,认购证发行,30元一份,无限量供应,全年有效。但由于价格高昂吓退了不少人,导致认购证销售冷淡。

  可一批早期市场参与者却敏锐地发现了这个机会,自发成立研究小组,分地区去观察认购证认购情况。到发行结束前一天,民间的统计结果为200万份左右,远低于计划发行数量。而1992年待上市的股票非常多,认购证的平均中签率就会很高,况且认购证还可以反复参与摇号,再加上当时的股市行情较好,买到就是赚到,所以即使认购证成本高昂,也能够赚钱。

  最后,官方披露发放认购证的数量为207万份。回头看1992年,上海通过认购证摇号中签方式向市场发行股票达46种,远高于往年,且中签率相当高。当年的《解放日报》的报道称有人测算过,100张认购证在两次摇号中的总中签率高达60%。

  这才出现剧中的场景——销售点前万人空巷,每个人都希望在最后时刻拿到这份入场券。阿宝当时正在安徽收国库券,听到消息连夜赶回上海,抓住了最后五分钟挤进去,买到了认购证。

  1992年6月20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一则《争一张中号认购证,两位股民对簿公堂》的故事。

  四个月以后,沪市大涨,靠认购证打到的新股股价飞涨,阿宝也就成了宝总。

  原万国董事交易总监谢荣兴是那个年代的亲历者。1990年,他出任万国黄浦营业部(简称“黄万国”)首任经理。他回忆说,一位浙江民营企业家就是在营业部听了他的建议,购买了认购证,以10万元资金入场,狂赚6000多万元。

  根据当年《解放日报》统计,当年上海买100张以上“认购证”的股民保守估计为3.5万人,而买到1000张以上的就能算是“大户”。

  这种“暴富神话”几乎是百年一遇。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股市还在建设早期,市场监管机制还不完善,这让大户们牵动股市风雨成为可能。

  例如,上海股市90年代曾实行过一段时间“T+0”交易制,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股票都可以当天买进并当天卖出。这方便了大户们在个股上快进快出,一个小时里甚至可以买进卖出十几笔。

  另一方面,当时市场交易体量较小,容易被个人资金影响。

  1990年上交所成立时,上市股票只有8只,也就是人们熟悉的“老八股”。那时市场总体体量较小,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机构持股、大量散户,个别大户的资金甚至可以影响整体市场的走势。

  就以“黄万国”来举例。在谢荣兴的多番创新举措下,“黄万国”一度成为中国最火爆的证券营业部,聚集了上海滩最知名的一批炒股大户,如“三只羊”——杨怀定(杨百万)、杨良正、杨卫国等。巅峰时期,其一家营业部的交易量,占中国整个证券市场交易量的50%以上。

  鉴于大户们对市场的影响力,证券营业部抓住了“商机”,开始开设“大户室”服务。谢荣兴介绍,当时大家的月收入普遍只有一两百元,“黄万国”的大户室收费800元/人/月。这些大户室一般有单独的包间、沙发、茶水,最重要的是有单独的价格显示屏和报单员,报单员会负责将交易信息电话告知场内交易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上交所“红马甲”,场内交易员再将购买信息输入计算机,这样才可以完成股票交易。而散户们只能在大厅里排队等待报单,所以进驻大户室,就意味着能享受到更快的交易速度。

  在当时,一个大户集结几个朋友就可以堪称大资金,对市场产生影响。这种集体炒股方式被称为“猎狗队”“舰队”。《繁花》中的麒麟会,就是当时上海股票市场里最大的“舰队”。谢荣兴说,麒麟会是虚构的,但上海当时确实有几个大户群体。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www.eschen24.com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惠宇 吴丹璐 责任编辑:顾铭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