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100> 人物> 文化名人

魔都100:用艺术的语言架起友谊的桥梁 走进赵津羽的“昆曲+”人生

    当同样600多年历史的中国昆曲,遇上日本狂言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2023年7月,昆曲澎派闺门旦演员赵津羽,受邀来到日本东京梅若万三郎家舞台交流演出,与日本古老的“狂言”艺术同台,为日本观众带来了昆曲经典《牡丹亭》和《红梨记》片段。中日两种风格迥异的表演艺术在台上各自绽放光彩,可谓艳惊四座。

    2001的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自此,昆曲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开始逐渐被更多的海内外观众所熟悉并喜爱。

    2021年是纪念昆曲申遗二十周年,赵津羽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撰写了一本昆曲入门级小书《我的昆曲+——津羽讲昆曲》,书中写了一首昆歌——《昆曲六百年》。歌中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素的情感。每个字、每个音符都记录下一段故事,一份情义。

    水磨悠悠六百年,以水磨腔为特色的昆曲好比一位命运多舛的老人,曾奄奄一息;而如今的昆曲却好似春日的花园,姹紫嫣红开遍:处处都能听到《皂罗袍》这个曲子……

    一代代昆曲人用梦想、坚守、热情支撑起了昆曲的未来。昆曲的老一辈艺术家们走过了昆曲的昨天,享受着昆曲的今天,培养着昆曲的明天。他们满腔热情只为一个信念:将昆曲艺术再传六百年。

    赵津羽:我在最好的年纪遇见了昆曲,遇见了经典。

    12岁时,老师拿着一张剧照给我看,告诉我这是昆曲《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照片中的女子满头珠翠,水袖翻飞。当时,年幼的我并不知道昆曲是什么,但看到剧照的一刹那,就被杜丽娘的扮相深深吸引。就这样,我走进了昆曲的世界。

    人生中总会有一些冥冥中注定的缘分,不经意间相遇,又无需太多缘由,但足以让你魂牵梦萦。

    那时候,学校里有个古色古香的昆曲教室。教室墙上有张特别醒目的照片,那就是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理论家、教育家俞振飞先生《太白醉写》的剧照。

    以前,大家不用“大师”这个称呼,老师们都尊称他为俞老。在昆曲赏析课上,老师介绍俞振飞先生是昆曲界泰斗。当然,那时还年幼的我并不知道什么是泰斗,只知道俞老在昆曲界是最厉害的人物。

    自己第一次见到俞老的情景如今还历历在目:

    那天老师很严肃地找我谈话,说过几天俞老会来学校,让我准备表演一段《牡丹亭游园》片段,这几天抓紧排练。我刚学昆曲不久,内心激动又紧张。

    当天,我们早早地在大礼堂迎接俞振飞老师。这时有几位与我年纪相仿的同学走入大礼堂,他们穿着蓝色线衫线裤,男孩俊俏,女孩甜美,女孩手中还握着一柄双剑,英姿勃勃。他们三人走进来时那种精气神让我好生羡慕。

    这时门外一阵热烈掌声,一位儒雅的老人在大家的簇拥下走进了礼堂。这就是俞振飞先生,他满脸含笑,向周围的老师们打招呼。当看到我们穿着水袖拘谨地站在边上时,他亲切地朝我们招手,让我们到他跟前。

    当时我第一个表演,内心非常紧张,但看着这位慈祥的老人不停地含笑点头,我立刻就受到了莫大的鼓励。另外两位同学表演了《百花赠剑》片段。在一旁观看的我非常喜欢这出戏,当时就暗自下决心,以后要学《百花赠剑》。

    缘分这事就是那么奇妙,表演赠剑的那位漂亮女孩就是后来我的恩师——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老师的外甥女邱晓洁。十年后我有幸拜入了张洵澎老师门下学习《百花赠剑》,圆了当年的心愿。与她一起表演赠剑的男孩就是黎安,如今已成为青年一代的昆曲表演艺术家,戏曲梅花奖得主。我也有幸多次与他合作《百花赠剑》。

    汇报表演结束,俞老还给我们说了不少勉励的话,他的脸上带着仿佛见到幼苗吐新蕊的欣喜。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表演是那么青涩与稚嫩。但俞老和周围老师们的掌声,给了昆曲一个未来。这位慈爱的老人,也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

    后来,学校老师多次带我们几位同学到俞老家拜访,聆听他的教诲与指导。我也会把所学的一遍一遍唱给俞老听。每次去俞老家我都会精心打扮,挑选好看的衣服。有一次《小主人报》的王秀红老师跟着一起采访,我特别穿了一件妈妈新织的毛衣——柠檬黄色毛衣配上红围巾、红裤子,特别亮眼。这次王秀红老师给我拍下了好几张和俞老的照片,记录下这弥足珍贵的时刻。

    劝君须惜少年时。冥冥中,我深深地珍惜着那段时光。那天去俞老家穿的黄毛衣我珍藏至今,即使自己长大了、长高了、长胖了都不舍得丢弃。每每看到它,我就会想起当年的美好。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www.eschen24.com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 责任编辑:先加

人物篇

老字号篇

建筑篇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