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100> 人物> 文化名人

魔都100:用艺术的语言架起友谊的桥梁 走进赵津羽的“昆曲+”人生

    当我们还是懵懂少年时,指引你前方的那盏灯很重要。

    它的亮度将决定你成长道路上的亮度……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昆曲的幸运儿。昆曲艺术的传承是口传心授,是手把手地教、一字一腔地传,是用生命去打动生命的传承。从胡宝棣老师、朱晓瑜老师、王芝泉老师到张洵澎老师,每一个名字都成为了自己昆曲艺术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当年因为喜欢杨八姐的飒爽英姿和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我登门求教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中国武旦皇后王芝泉老师学习《挡马》这出戏。

    这是一出武旦功底的戏。虽然我不是学武旦的,但王老师因材施教,针对我的自身特点帮我练习踢腿、翻身、亮相动作。八月的大暑天,在没有空调的练功房里,她一次次示范,挥汗如雨,因为怕我受伤还托着我的腰走翻身动作。一个,两个、十个,二十个......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地感动。在她认真传授的背后,充满着鼓励与慈爱。《挡马》的学习也为我之后演《百花赠剑》等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4年,我在电视里看到海派画坛泰斗程十发先生为张洵澎老师“从艺四十年专场”题写“宝钻生辉”四字。电视中,张洵澎老师的一颦一笑间灵动的眉眼、飞舞的水袖与发老的题词合并成了一幅闪耀的“天仙下凡”图。

    那一瞬间,我便爱上了昆曲澎派闺门旦艺术,爱上了张洵澎老师。当我怀着一颗忐忑之心叩开张老师家门时,眼前的老师似乎与电视里的人物重合。一样的可爱,一样的甜美,一样的光彩夺目。一霎时,我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榜样,要像张老师那样做一个可爱甜美的女人。张老师赐教我的第一出戏就是《红梨记·亭会》。当年的学戏环境“堪称一绝”,是在张老师家27楼的电梯厅里——被老师笑称为16平米的“昆曲自留地”。虽然电梯厅的声控灯时亮时灭,但老师示范的唱腔、表演及舞蹈,很快把我带入了戏中人物里。

    后来,无论在饭店里、火车上、飞机上,我都无时无刻不感受到老师的艺术魅力。记得一次陪老师去医院,等候配药的间隙,和老师开始聊表演,老师马上进行示范讲解,把旁边排队的人也带入了戏中。就是这样的实时熏陶和耳濡目染,渐渐就有朋友赞我越来越像张老师了:笑容像、风格像、艺术表演更像!

    每当我回看当年《红梨记·亭会》的学习录像,心中就升起幸福和感动。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传播张洵澎老师的昆曲表演艺术,我们成立了“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此举获得了昆曲艺术界的广泛肯定。张老师的老同学、老搭档,国宝级昆曲艺术家蔡正仁老师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挥舞着手臂大声道:“昆曲终于有派了!”

    张洵澎老师继承了传统昆曲的精髓,守正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培养了无数艺术人才,被誉为艺坛教苑双绝。欣赏一种艺术流派不仅仅要看到流派创立者炉火纯青的艺术彰显,更要看到其学生们“传而有戏、承而精璀”的展现。有时甚至只需表演几句唱念、几个身段,人们就能精准地认定我是张洵澎的学生。这是因为观众能在张老师的学生们身上明显感受到昆曲澎派闺门旦艺术“张蓄有度、新颖风趣、活泼幽默、富有浪花”的鲜明特点。

    张老师把杜丽娘、谢素秋、百花公主、田氏等人物传承给我,每一个人物都那么五光十色、璀璨生辉,彻彻底底地体现出闺门旦“清纯可人、美丽动人、风骨迷人”的千人千面,爱煞人也。

    岁月染风华,银霜涂华发;艺术伴人生,人生皆艺术。如今老师们都已高龄了,她们依旧活跃在传承昆曲的课堂中……

    缘分这事就是那么奇妙,表演赠剑的那位漂亮女孩就是后来我的恩师——国宝级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洵澎老师的外甥女邱晓洁。十年后我有幸拜入了张洵澎老师门下学习《百花赠剑》,圆了当年的心愿。与她一起表演赠剑的男孩就是黎安,如今已成为青年一代的昆曲表演艺术家,戏曲梅花奖得主。我也有幸多次与他合作《百花赠剑》。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www.eschen24.com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 责任编辑:先加

人物篇

老字号篇

建筑篇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