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都100> 人物> 文化名人

魔都100:用艺术的语言架起友谊的桥梁 走进赵津羽的“昆曲+”人生

    守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打造一个让世界了解昆曲的地方

    2007年,赵津羽迈出了自己推广昆曲的第一步:在一家咖啡馆开了一场昆曲普及讲座,继而发现推广昆曲,有太多事要做。于是,她毅然辞职放弃了“铁饭碗”,捧起了昆曲这只“小瓷碗”,甘愿栖身幕后,为昆曲奔走呼号。

    为了推广昆曲,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赵津羽用初心不改的满腔热爱,成立了昆腔京韵俱乐部、建立了上海梦乐昆曲澎派艺术研习中心,一心研究传承昆曲澎派艺术,并提出了“昆曲+”的推广理念。

    有几次对外接待让赵津羽记忆深刻。那是在2019年初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对接的东欧和非洲国家领导来我们中心听一场昆曲讲座。讲座一开始来宾们就拿出纸和笔认真做笔记,这是在我以往参与的讲座中非常罕见的一幕。

    除了做笔记,来宾们还在不停地提问。当看到墙上那些剧照时,他们就问,为什么昆曲的妆容那么精神?我告诉他们,戏曲演员讲究的是精气神,脸上能体现人精神面貌的就是眉眼,所以在化妆过程中有个吊眉的环节。男生一吊眉,双眸立马炯炯有神;女生一吊眉,凤眼尾梢上扬,更显妩媚。他们还问,为什么我们眼睛周围和苹果肌的地方要涂红颜色?我回答说,因为中国人有几个形容健康美的成语叫面若桃花、笑靥如花——就是这种粉粉嫩嫩、白里透红的健康色,所以我们会在眼睛和脸颊周围扑上大红或玫红色胭脂粉。这和西方所推崇的巧克力色、小麦色的健康肤色有些区别,也是东西方审美的差异。

    还有一位来自捷克的朋友问,这些戏曲服装上的绣花是不是像捷克的民族服装一样,来自哪个民族就绣什么样的花?其实,昆曲舞台大多数讲述的是汉族的文化故事,但凡有少数民族人物出现,也会穿戴有少数民族标志的一些服装和饰物来表示区分。

 《挡马》杨八姐女扮男装到番邦探听军情

《百花赠剑》中安西王的女儿百花公主

    比如,《挡马》中女扮男装到番邦探听军情的杨八姐、还有《百花赠剑》中安西王的女儿百花公主,她们在舞台上都是以外族人的形象示人,那么在她们身上都会有皮毛制品。例如有带皮毛的皮袄、皮马甲、皮帽或者帽子上戴狐狸尾。还有人问,古代服饰上的绣花有什么讲究?其实中国古代人非常爱花,这不仅仅是因为花卉的美。善于寄情于物的中国人在选择花卉时会和人的品性联系在一起,那些常见的花都会有些寓意。就好比今天我们去花店买花,营业员会告诉你一些花语:玫瑰代表爱情,康乃馨代表温馨等。我们古人也有自己的花语:偏爱梅花是因为梅花傲雪凌霜,偏爱兰花是因为兰花幽香高洁,偏爱牡丹的是因为牡丹富贵吉祥。还有男士比较喜欢在服饰上绣竹子,那就代表着他欣赏竹子有骨有节的气节。

    讲座结束后,来参观的外国友人用了五个“非常”,来总结他们今天的收获和快乐。其实我觉得这种收获和喜悦是相互的,与其说这次是我来给他们讲一堂昆曲课,不如说是大家对东西方文化艺术的一次交流和探讨。我特别喜欢这种优质的国际交流和文化互动。在这里我们已经为8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驻沪领事、领事配偶团、各级各类参访游学代表团等讲演昆曲艺术。昆曲成为了一个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的载体。

    赵津羽不仅将学员招募到社区学校的工作室里,也主动走出去,到企业、机关单位、医院、学校等各种场所开设普及讲座。“昆曲与中医”、“昆曲与养生”、“昆曲与礼仪”,赵津羽的理念就是:昆曲可以与任何事情相联系,与每个人都有关系。而赵津羽创编的《昆韵手指操》,目前已在上海多所为老服务中心进行推广和运用。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www.eschen24.com

本文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 责任编辑:先加

人物篇

老字号篇

建筑篇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